分类
分类

“双碳”目标下电解铜产业的挑战与机遇

绿色低碳的浪潮正重塑全球工业格局,电解铜产业在“双碳”目标下面临着严峻挑战,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Sep 22nd,2025 66 浏览量
    2020年,中国明确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的目标。这对作为高耗能的电解铜产业而言,是一场深刻的变革。
    电解铜冶炼是铜产业链中碳排放最高的环节。目前,我国铜产业绿色发展压力较大,部分企业清洁生产水平低,矿山尾矿、冶炼过程产生的烟灰和重金属废渣等处理难度大。

    01 产业挑战:环保约束与成本压力
    “双碳”目标对电解铜产业的环保要求日趋严格。国务院《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要求严控铜冶炼新增产能,新建和改扩建项目必须达到更高的能效标准和环保绩效水平。
    政策推动有色金属行业节能降碳改造,目标是到2025年底,铜冶炼能效标杆水平以上产能占比需达到50%,并淘汰或技术改造能效基准水平以下的产能。
    电解铝行业已被要求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达到25%以上1,这对同样高耗能的电解铜产业具有参照意义,使用绿电将成为必然选择。
    02 技术突围:节能降碳与工艺创新
    技术革新是电解铜产业应对“双碳”挑战的关键。目前,氧气底吹炼铜、“双侧吹”+多强顶吹连续炼铜等技术已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铜冶炼单位能耗较2020年下降约27%,实现了冶炼渣资源化梯级利用6。余热回收利用、应用助燃气体提高热能利用率等技术,有效推动了行业节能减排。
    智能化转型也是重要路径。大冶有色金属集团通过三维可视化矿山全场景开采,使人均产量提升28%左右。江铜集团则致力于实现“现场作业无人化、过程控制智能化”。
    03 再生金属:循环经济的崛起
    《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明确要求到2025年底,再生金属供应占比达到24%以上110。这对电解铜产业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大力发展再生金属产业,不仅减少对原生矿产的依赖,也显著降低能耗和排放。与精铜制杆相比,废铜制杆的单吨碳排放量可减少624kg。
    近年来,全国废铜制杆的占比已逐步提升,从2018年的18%提升至2021年的25%,预计未来这一比例还将继续提高。
    04 需求新机:绿色能源带来的增长空间
    “双碳”目标下,新能源产业迅猛发展为电解铜带来新的需求增长点。电能替代传统能源的过程中,铜作为最成熟、性价比最高的导体材料,需求持续攀升。
    光伏、风电、储能领域用铜方兴未艾。预计2025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量达450GW,对应铜箔需求将突破18万吨7。新能源汽车更是用铜大户,每辆纯电动汽车用铜量约83公斤。
    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2025年国内储能装机量将达50GW,风电新增装机65GW,两大领域铜材需求复合增长率预计超25%。
    05 未来路径:绿色与高附加值转型
    电解铜产业未来将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一方面通过技术升级打破“高耗能、低附加值”的产业桎梏,另一方面借助政策红利抢占新能源、数字经济等增量市场。
    绿色金融工具成为企业升级的关键助力。一些企业的节能工艺及装备提升改造项目已成功获得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
    建立健全主要产品碳足迹核算模式,为未来分摊碳配额提供数据基础和技术支撑,将是电解铜产业绿色转型的重要保障。

    面对全球铜产业链供应链重塑、产业竞争加剧的多重挑战,中国电解铜产业需要全面统筹规划,以创新为根本动力,提升原料保障能力,规范发展秩序。
    政策红利与市场波动并存。绿色低碳转型已不是“可选项”,而是关系生存发展的“必答题”。那些能率先突破关键技术、优化用能结构、开发高附加值产品的企业,将在新时代竞争中占据主动。